校外展區
5/19-6/9
龍山礦坑 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95-3號 龍山礦坑的前身,是一個以「傳統獅藝」為主題的文物館,它有著作為展示空間的配置與架構 。《95-3地理公園》運用場域的原有形制作為基礎,並且透過這種既定規格創造另一種觀展型態,其中包括語音導覽的提供。 語音導覽一方面可能作為幫助觀者理解展品的角色,另一面卻也可能作為新的敘事,創造出有別於單純觀看展品的平行時空,讓觀者進入情境;它會是另一種層次的觀看,語音與展品,甚至整個展覽場域形成無法分割的整體。透過與空間的配合,觀展將會是一連串的情境轉換,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回到觀者與展品這樣一對一的觀看,在展覽中的每一種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
5/16-6/06內某幾個禮拜
大台北某地 展覽目的在於發表與闡述,它發生於任何可能的空間及時間點,在現今展覽已被大量生產,也被予以各式的樣貌呈現,神聖和特定的性質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展覽不斷在發生著,我們卻無法全數的參與其中,當我們置身於展覽之外,便會錯過了無數個正在發生的展成。 然而在資訊流通如此便捷的時代,展覽資訊經由各種媒體傳播,我們被動接收這些龐大的資料與訊息,展覽如同過眼雲煙的資訊。展覽文宣的建立,對於一場展覽能被他人知曉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立網站、紙本文宣、廣告放送等,都為了能夠宣傳在某時某地,正發生著一檔「展覽」,而展覽的全貌,並不能藉由資訊完全的傳遞,從而僅剩下展覽發生的時空、展覽的論述,抑或是幾張展品的沙龍照能作為一檔展覽的代表。我們試圖敘述一個如平行時空般的故事,建構出一個彷彿真實存在卻又令我們懷疑的事件,而我們又要如何證實當我們未參與某展覽時,展覽便不曾於世。 |
5/28-6/10
關渡到淡水的路上 淡水河帶起了這一帶的繁榮與發展,沿著這條河流到出海口右邊,淡水就在河與海的交界興盛。在新興人口搬遷的台灣最北端,只有一條主要路徑與市中心連接,淡水因曾是台灣對外的貿易大港,航運發達,對內由鐵路連結;隨著時代改變,港口遷移,因為臨山靠河的地理環境,鐵路成為重要交通運輸工具,進而改建為捷運,由於地理的特性,沿著河流的道路與捷運成為淡水出入的主要幹道。 淡水是我們的居所、每日回歸的地方,我們的情感記憶、成長過程都淤積在這裡,自從有記憶以來,淡水便是我們認定的家。家的情感連結到地理環境,藉由地理位置、道路以及交通,使淡水從抽象的家的概念轉換為身體經驗:離開和返回的路徑。從道路的地理與歷史的分析,連結自身的身體經驗與記憶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