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03級畢業展 稍縱即逝堡
騎虎南下北上:藝術的游離計畫座談
整理|唐瑄
攝影|劉恩彤
本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103級畢業展稍縱即逝堡」共有八大展區,分布於台北淡水、萬華、校內展區地下美術館和未來傳統實驗基地。其中地下美術館展區以全場關大燈,並讓觀眾配戴頭燈做為策展策略,試圖尋找新的觀看經驗,同時思考在大量生產的展覽機制之下,藝術家和作品的稍縱即逝。
「騎虎南下北上:藝術游離計畫座談」則邀請黃建宏與王柏偉來分享與分析對於藝術生態的觀察,從畢業展的觀看機制切入,再由學院問題延伸至南北議題的討論,描繪出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困境,如何面對創作自身與其外的限制,如何在內心建立藝術,乃至對未來有更篤實的追求。
時間:5/30(三)19:00 – 21:0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館前廣場
講者:黃建宏、王柏偉
主持人:張庭甄、唐瑄
騎虎南下北上:藝術的游離計畫座談
整理|唐瑄
攝影|劉恩彤
本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103級畢業展稍縱即逝堡」共有八大展區,分布於台北淡水、萬華、校內展區地下美術館和未來傳統實驗基地。其中地下美術館展區以全場關大燈,並讓觀眾配戴頭燈做為策展策略,試圖尋找新的觀看經驗,同時思考在大量生產的展覽機制之下,藝術家和作品的稍縱即逝。
「騎虎南下北上:藝術游離計畫座談」則邀請黃建宏與王柏偉來分享與分析對於藝術生態的觀察,從畢業展的觀看機制切入,再由學院問題延伸至南北議題的討論,描繪出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困境,如何面對創作自身與其外的限制,如何在內心建立藝術,乃至對未來有更篤實的追求。
時間:5/30(三)19:00 – 21:0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館前廣場
講者:黃建宏、王柏偉
主持人:張庭甄、唐瑄
張庭甄(以下簡稱張):
大家好,我是這次的副召,最一開始會產生有關大燈配頭燈的想法,來自於我們在想如何讓展覽更稍縱即逝,以及如何讓展覽不那麼稍縱即逝,也有考量到現實問題,這也比其他的提案更加省時。展覽呈現之後確實有讓展覽不那麼稍縱即逝,即使觀看經驗很稍縱即逝,但觀眾卻會在裡面待很久。
唐瑄(以下簡稱唐):
那我們有訂兩個主要的題目,剛剛提到說關大燈其實是在思考有沒有其他的觀看方式,秦雅君來畢業總審當天他有提到說,當一次有這麼多作品展出,要如何用某種策展意識統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每一屆其實都在嘗試這件事,那老師針對這次展覽對於稍縱即逝的概念有甚麼想法。
王柏偉(以下簡稱王):
我第一個印象是這整個觀看機制或展覽體制相對起來很強,可是其實對於繪畫的同學就很吃虧,雕塑也會受到影響,我沒辦法對這類作品在這樣的展陳當中有相對完整的印象。那這好像也是這個世代在藝術創作,或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碰到的問題。我這禮拜剛好請假到鳳新高中,那有幾位同學就很開心的跟我說,老師你知道嗎我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以下簡稱北藝),然後站在旁邊考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以下簡稱南藝)的就說,老師你覺得我該不該重考?另外同學也跟我講到說,他們覺得台北藝術圈就是天龍國,所有獎項例如台北美術獎(以下簡稱台北獎)或關渡美術館的獎,都是北藝獎,覺得這樣很不好,這不是我講的喔,是那些考上北藝美術系的人講的。所以我就在想這兩件事情是不是有一點矛盾?
正如我剛剛進入展覽想到的一件事,我們對於觀看機制的統一性,會不會強過對於個別作品所花的時間跟精神,當策展作為展覽統設了這一整屆並在一小時把大家消費完,每個作品我心中留下的片段會不會太少了一點?如果這樣的一個觀看機制,希望在觀眾腦袋中留下一點點印象或擔心資訊太爆炸,所以至少讓展場黑黑的,讓觀眾花更多時間在黑暗中探查那些作品露出的光芒。我們用很理論很假掰的講法,在記得之前要先毀壞跟遺忘,要讓大家都忘掉後那個英雄才會跑出來,要先把過多的資訊壓住,才有辦法讓少少的東西或特殊的形式跑出來。我講了這麼多,就是要讓建宏幫我接下去鋪陳(笑)。
大家好,我是這次的副召,最一開始會產生有關大燈配頭燈的想法,來自於我們在想如何讓展覽更稍縱即逝,以及如何讓展覽不那麼稍縱即逝,也有考量到現實問題,這也比其他的提案更加省時。展覽呈現之後確實有讓展覽不那麼稍縱即逝,即使觀看經驗很稍縱即逝,但觀眾卻會在裡面待很久。
唐瑄(以下簡稱唐):
那我們有訂兩個主要的題目,剛剛提到說關大燈其實是在思考有沒有其他的觀看方式,秦雅君來畢業總審當天他有提到說,當一次有這麼多作品展出,要如何用某種策展意識統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每一屆其實都在嘗試這件事,那老師針對這次展覽對於稍縱即逝的概念有甚麼想法。
王柏偉(以下簡稱王):
我第一個印象是這整個觀看機制或展覽體制相對起來很強,可是其實對於繪畫的同學就很吃虧,雕塑也會受到影響,我沒辦法對這類作品在這樣的展陳當中有相對完整的印象。那這好像也是這個世代在藝術創作,或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碰到的問題。我這禮拜剛好請假到鳳新高中,那有幾位同學就很開心的跟我說,老師你知道嗎我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以下簡稱北藝),然後站在旁邊考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以下簡稱南藝)的就說,老師你覺得我該不該重考?另外同學也跟我講到說,他們覺得台北藝術圈就是天龍國,所有獎項例如台北美術獎(以下簡稱台北獎)或關渡美術館的獎,都是北藝獎,覺得這樣很不好,這不是我講的喔,是那些考上北藝美術系的人講的。所以我就在想這兩件事情是不是有一點矛盾?
正如我剛剛進入展覽想到的一件事,我們對於觀看機制的統一性,會不會強過對於個別作品所花的時間跟精神,當策展作為展覽統設了這一整屆並在一小時把大家消費完,每個作品我心中留下的片段會不會太少了一點?如果這樣的一個觀看機制,希望在觀眾腦袋中留下一點點印象或擔心資訊太爆炸,所以至少讓展場黑黑的,讓觀眾花更多時間在黑暗中探查那些作品露出的光芒。我們用很理論很假掰的講法,在記得之前要先毀壞跟遺忘,要讓大家都忘掉後那個英雄才會跑出來,要先把過多的資訊壓住,才有辦法讓少少的東西或特殊的形式跑出來。我講了這麼多,就是要讓建宏幫我接下去鋪陳(笑)。
我覺得只要碰到系展或畢業展,就會有一千零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我們為甚麼需要在一起展?為甚麼需要做這些,學費都交了,課也上了,為甚麼還要做一下展示才能畢業?所以在經歷過那麼多屆,我確實覺得今年採取了一個有趣的方式,一方面非常大方,只是一個動作(關大燈)就影響了很多事情,但一方面我會更期待的是大家怎麼回應,這才是沒有非常充分地被感受到的。班上有人會覺得說要積極把它做好,但一定也有人會覺得我不想做。當你們把這些東西命名為稍縱即逝,降低所有看展的速度,爭取多延長一點點時間,這樣的敘事是相當漂亮的,可是這個敘事要漂亮,需要下一個動作,在於你們怎麼回應。有些人的作品恰好可以在黑暗中發光,可是有些作品是有困難的,如果要對畢展提出怎樣的質疑點,這個正是一個創作者很好去面對的時機,絕對不只是學校要求要辦的。對於稍縱即逝這件事,我覺得有一個很有趣的事,當外面的展覽已經相當消費性了,那在學校也是因為學生太多、空間不夠所以就更趨向消費性,大家展期都變得很短,因為資源有限。你們如果真的覺得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想要反抗,我會去提醒說,那到底是甚麼問題?但不是要你們去追求真相,因為追求真相的原因有很多。你們要去找的是你們最能發揮的是甚麼。那很明顯你們的展覽不是為了要稍縱即逝,他本身是抵抗稍縱即逝的,那到底有甚麼方法可以抵抗?光是回應關大燈的理由就已經非常複雜了,可是就差那麼一步對吧,那一步在哪裡?是不是因為我已經很累了,光開班會討論出這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還是說你們只是把他當一個程序,過了就好?
藝術家一輩子一定會碰到非常多無聊的時候,非常多無可奈何,但最重要的不是說生活要去除掉所有無聊或無意義的時刻,而在於說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你積極過幾次,在大家了無生趣的時候創造力才會出來。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北藝很容易忽略,這個層面就是你們到底關心多少年輕人如何看世界?我為甚麼會這樣講,因為我繞來繞去在南北都教過,還因為這個被罵。所以作為一個比較,其實考上北藝在某種程度讓是幸福的,因為在藝術的黑色裡面你還看的到光,即使那是假象,但至少還是比較亮(笑)。那考進北藝的人大部分都非常的緊張,因為正因為看的到光,你們會想說,那如果我當不成藝術家不就完了嗎?所以很多人緊張到只看的到班上同學或學長姐在做甚麼、老師喜歡甚麼、策展人喜歡甚麼,我覺得這都很可惜。因為你們應該要有更多更廣的視野,而且未來就是你們的嘛,只要撐得下去,未來是你們的,所以你們應該要更大膽地去挑戰這個體制。我還是要提醒你們,視野不要只停留在北藝,雖然北藝給了你們希望,但這個希望很可能只是一個井底之蛙的希望,這是非常非常有可能的。
|
我在南藝遇到非常多的學生,即使是念過北藝,他們都必須經歷一個很困難的階段,就是即使南部陽光非常亮,但看不見藝術,真的會有這種感覺,你不曉得藝術在哪裡。所以你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藝術,因為外部沒有,這個過程只要可以建得起來,每個人的藝術都會奇形怪狀,因為他沒有一個統一的視線。因為在北藝大家關心的都一樣,你們有很不錯的idea,但應該要更積極一些。
王:
我比較想知道大家的疑惑或困境是甚麼,特別是剛剛建宏提到只要是從北邊到南邊的人,我跟你保證一定是這樣,要先死過一次才能活過來。特別是你們先到北藝最北邊來,你已經發現這個叫藝術之後,但只要走出校門口一公尺,就沒有藝術了,你要發現藝術的話,要花比超過兩百公尺或十公里的力量,去找到另外一個也在疑惑的人。我覺得有些在美術館遇到的問題想跟大家聊一聊,特別是在台北獎,每個藝術家會被分配到不同的空間,不管任何媒材,所有人都想把空間塞滿,的確大部分的評審都期待藝術家有掌握展覽的能力,但當藝術家們有了這樣的猜測後,不管是任何作品,都會把本來不該出現的東西,本來不屬於作品要討論的東西給長出來。我們看到很多裝置的裝飾性更強、影像變得更大,不該有木作的地方卻增加很多。空間、展覽機制、觀看機制跟作品之間大家選擇了觀看機制,想要捕捉評審和觀眾,那個著眼點並不單純是作品想要表達的。這是我自己這幾年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大家變得奇觀化,被觀看機制給吃掉了,這最危險的地方是你首先在意別人的觀看而不是你自己看待你想要表達的事情。我覺得藝術家厲害的地方,首先不是挑空間,而是怎麼樣去整備空間,他的想像力應該是可以把空間給吃下來。所以這是我擔心的是觀看機制可能會吃掉作品表達的一種焦慮,提供給大家參考。另外我想知道大家的疑惑,不論是對我或建宏,我比較想跟大家聊大家目前遇到的困境。
黃:
好,那我們現在就把克風交給現場的觀眾朋友(起身走向觀眾),因為柏偉大哥對大家的關心,而且大家應該也要 提出一些問題。
發問同學:
因為我有蠻多朋友在南藝,所以我自己一個學期都會跑三四次,但我不太知道去那邊念是怎樣的一個生態,跟 台北有甚麼不一樣,但好像又不能夠這樣分。
黃:
我覺得很難講南部藝術圈是甚麼,其實就各個條件來講,南部其實沒有所謂的藝術圈。比如媒體啊、空間啊、學生數跟相關的老師,還有專門靠藝術吃飯的藝術家,在台北好像有這樣一個圈圈,但其實在南部或台灣其他地方,很少有完整的條件。但一個藝術家到底在怎樣的一個條件下會比較好,我們在看連續劇的時候,一定會覺得那種自放山林的俠客比較帥,對不對,可以學到一些學派之外的撇步,可是當這件事情變成自己人生的選擇時,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個膽量。所以反過來想,我以前曾經刺激過一些北藝的學生,台北的藝術家最紅到底能到哪裡?如果最紅最紅,也就是能賣作品而已,那你們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理想可以去追尋。然後你說中華民國政府能夠為藝術家最遠做到甚麼程度,那大概是在你快三十歲的時候,送你去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就這樣。
所以你越早參加威尼斯台灣館或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北雙),其實你要注意,這已經是政府能夠為你做最遠的事情,之後你會非常的茫然。
所以其實你綜觀這些可能性的時候,照理說在待在台灣任何地方都是有可能創作的。這件事情已經有藝術家去嘗試,而且會越來越多,例如倪祥、張立人跟蘇育賢,劉謙偉也沒有只專注在台北發展,他發表是在苗栗,但之前敢做這樣的嘗試的人比較不會是北藝的同學。所以如果大家有錢有空,膝關節還沒有磨損,你們應該要台灣到處去走,當然有機會到國外去走也很好,但當你越了解台灣的各式各樣的事情,越容易找到你的活力,這不是本土認同的問題,因為你之所以長到那麼大、你的姿態、你喜歡喝的水是甚麼水、你喜歡吃的東西是怎樣的味道、喜歡跟人保持怎樣的距離,所有東西都是這一塊地方的特質。可是要如何表達轉化成自己的某些想法跟創作,需要你們去發現。所以你們如果太快的世界各地跑去駐村,我跟你講那個時代過了,雖然這個機制還沒有死,但藝術家非常重要的是你到底有多少內容在自己身上,而且擷取內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去擷取。在南藝北藝的經驗不一樣,沒有好壞,
因為在南藝單位小,學生數少,老師跟學生關係可以非常密切,可以花很久的時間討論作品,因為也沒有別的娛樂,你可能連唱個歌都很遠,想吃個貴族世家可能都要開三十分鐘才會到。因為某種地理環境在藝術意義上面的某種貧乏,所以這些人會一直聚在一起,所以才搞得起來《藝術觀點ACT》,因為他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共同討論。可是北藝為甚麼不行,反向看看自己到底轉化成怎樣的人,所以再也不可能做那樣的動作,這當然也沒有好或壞,即使變成另外一種人也可以做另外一種事情。當你有很長的時間跟喜歡的同學或老師純粹的聊藝術的時候,會進步非常快,可是在台北就是資訊很多,如果下次跟南藝朋友碰面的時候,就介紹很多國際藝術家給他,他挫折感就會很大(笑)。我會覺得這是完全不同的發展,但我希望你們可以多四處跑。為甚麼去哪裡幹嘛在北藝會這麼難,因為其實你們真的很少人待得住這個地方,你們很像是來衙門念書,去南藝很像流放,沒有人要管你,我覺得兩邊的同學都必須克服。
王:
平心而論,台北的藝術家在技巧跟符號的掌握能力上相對好很多,這也很像資優班,可是當你從奇怪的班出來的時候,都會長得奇形怪狀,要從哪裡出招都不知道。在一個相對來講以藝術之名,不論是體制建置、技法知識很薄弱甚至接近沙漠的桃園以南,應該是新北市以南,大家應該去走一下,長駐久一點。因為這跟如何跟人產生連結、如何討論你感興趣的事情,都非常不一樣。這也是為甚麼南藝塑造藝術運動或藝術知識的方式不太一樣。北藝相對來講,或台藝,就蠻正統的,學校畢業、進入美術館然後成為國際藝術家。可是美術館到國際藝術家之間有個玻璃天花板,所以再往上是假象,所以當你越早進入北雙或威尼斯雙年展,那你就要面臨漫長的等待,心想哪天可以成為國際藝術家呢?這個機會真的非常的小,除非你自認為是。姚瑞中曾經講了一件事,我覺得是至理名言,依照國家的比例,台灣一個世代只有五個國際藝術家,一屆這麼多人,那其他人怎麼辦,難道你要以這個做為生命的方向嗎?當然也可以,但是你要去拉多少旁邊跟後面的機制,這個成為國際藝術家背後的資源跟體制有多少是藝術的要求,是你所嚮往的呢?如果是的話,趕快出國駐村吧,但我覺得往台灣內部發展會是一個可以豐富自己想像跟作品內涵的一個方法,這是我這幾年所認為的。
我比較想知道大家的疑惑或困境是甚麼,特別是剛剛建宏提到只要是從北邊到南邊的人,我跟你保證一定是這樣,要先死過一次才能活過來。特別是你們先到北藝最北邊來,你已經發現這個叫藝術之後,但只要走出校門口一公尺,就沒有藝術了,你要發現藝術的話,要花比超過兩百公尺或十公里的力量,去找到另外一個也在疑惑的人。我覺得有些在美術館遇到的問題想跟大家聊一聊,特別是在台北獎,每個藝術家會被分配到不同的空間,不管任何媒材,所有人都想把空間塞滿,的確大部分的評審都期待藝術家有掌握展覽的能力,但當藝術家們有了這樣的猜測後,不管是任何作品,都會把本來不該出現的東西,本來不屬於作品要討論的東西給長出來。我們看到很多裝置的裝飾性更強、影像變得更大,不該有木作的地方卻增加很多。空間、展覽機制、觀看機制跟作品之間大家選擇了觀看機制,想要捕捉評審和觀眾,那個著眼點並不單純是作品想要表達的。這是我自己這幾年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大家變得奇觀化,被觀看機制給吃掉了,這最危險的地方是你首先在意別人的觀看而不是你自己看待你想要表達的事情。我覺得藝術家厲害的地方,首先不是挑空間,而是怎麼樣去整備空間,他的想像力應該是可以把空間給吃下來。所以這是我擔心的是觀看機制可能會吃掉作品表達的一種焦慮,提供給大家參考。另外我想知道大家的疑惑,不論是對我或建宏,我比較想跟大家聊大家目前遇到的困境。
黃:
好,那我們現在就把克風交給現場的觀眾朋友(起身走向觀眾),因為柏偉大哥對大家的關心,而且大家應該也要 提出一些問題。
發問同學:
因為我有蠻多朋友在南藝,所以我自己一個學期都會跑三四次,但我不太知道去那邊念是怎樣的一個生態,跟 台北有甚麼不一樣,但好像又不能夠這樣分。
黃:
我覺得很難講南部藝術圈是甚麼,其實就各個條件來講,南部其實沒有所謂的藝術圈。比如媒體啊、空間啊、學生數跟相關的老師,還有專門靠藝術吃飯的藝術家,在台北好像有這樣一個圈圈,但其實在南部或台灣其他地方,很少有完整的條件。但一個藝術家到底在怎樣的一個條件下會比較好,我們在看連續劇的時候,一定會覺得那種自放山林的俠客比較帥,對不對,可以學到一些學派之外的撇步,可是當這件事情變成自己人生的選擇時,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個膽量。所以反過來想,我以前曾經刺激過一些北藝的學生,台北的藝術家最紅到底能到哪裡?如果最紅最紅,也就是能賣作品而已,那你們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理想可以去追尋。然後你說中華民國政府能夠為藝術家最遠做到甚麼程度,那大概是在你快三十歲的時候,送你去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就這樣。
所以你越早參加威尼斯台灣館或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北雙),其實你要注意,這已經是政府能夠為你做最遠的事情,之後你會非常的茫然。
所以其實你綜觀這些可能性的時候,照理說在待在台灣任何地方都是有可能創作的。這件事情已經有藝術家去嘗試,而且會越來越多,例如倪祥、張立人跟蘇育賢,劉謙偉也沒有只專注在台北發展,他發表是在苗栗,但之前敢做這樣的嘗試的人比較不會是北藝的同學。所以如果大家有錢有空,膝關節還沒有磨損,你們應該要台灣到處去走,當然有機會到國外去走也很好,但當你越了解台灣的各式各樣的事情,越容易找到你的活力,這不是本土認同的問題,因為你之所以長到那麼大、你的姿態、你喜歡喝的水是甚麼水、你喜歡吃的東西是怎樣的味道、喜歡跟人保持怎樣的距離,所有東西都是這一塊地方的特質。可是要如何表達轉化成自己的某些想法跟創作,需要你們去發現。所以你們如果太快的世界各地跑去駐村,我跟你講那個時代過了,雖然這個機制還沒有死,但藝術家非常重要的是你到底有多少內容在自己身上,而且擷取內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去擷取。在南藝北藝的經驗不一樣,沒有好壞,
因為在南藝單位小,學生數少,老師跟學生關係可以非常密切,可以花很久的時間討論作品,因為也沒有別的娛樂,你可能連唱個歌都很遠,想吃個貴族世家可能都要開三十分鐘才會到。因為某種地理環境在藝術意義上面的某種貧乏,所以這些人會一直聚在一起,所以才搞得起來《藝術觀點ACT》,因為他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共同討論。可是北藝為甚麼不行,反向看看自己到底轉化成怎樣的人,所以再也不可能做那樣的動作,這當然也沒有好或壞,即使變成另外一種人也可以做另外一種事情。當你有很長的時間跟喜歡的同學或老師純粹的聊藝術的時候,會進步非常快,可是在台北就是資訊很多,如果下次跟南藝朋友碰面的時候,就介紹很多國際藝術家給他,他挫折感就會很大(笑)。我會覺得這是完全不同的發展,但我希望你們可以多四處跑。為甚麼去哪裡幹嘛在北藝會這麼難,因為其實你們真的很少人待得住這個地方,你們很像是來衙門念書,去南藝很像流放,沒有人要管你,我覺得兩邊的同學都必須克服。
王:
平心而論,台北的藝術家在技巧跟符號的掌握能力上相對好很多,這也很像資優班,可是當你從奇怪的班出來的時候,都會長得奇形怪狀,要從哪裡出招都不知道。在一個相對來講以藝術之名,不論是體制建置、技法知識很薄弱甚至接近沙漠的桃園以南,應該是新北市以南,大家應該去走一下,長駐久一點。因為這跟如何跟人產生連結、如何討論你感興趣的事情,都非常不一樣。這也是為甚麼南藝塑造藝術運動或藝術知識的方式不太一樣。北藝相對來講,或台藝,就蠻正統的,學校畢業、進入美術館然後成為國際藝術家。可是美術館到國際藝術家之間有個玻璃天花板,所以再往上是假象,所以當你越早進入北雙或威尼斯雙年展,那你就要面臨漫長的等待,心想哪天可以成為國際藝術家呢?這個機會真的非常的小,除非你自認為是。姚瑞中曾經講了一件事,我覺得是至理名言,依照國家的比例,台灣一個世代只有五個國際藝術家,一屆這麼多人,那其他人怎麼辦,難道你要以這個做為生命的方向嗎?當然也可以,但是你要去拉多少旁邊跟後面的機制,這個成為國際藝術家背後的資源跟體制有多少是藝術的要求,是你所嚮往的呢?如果是的話,趕快出國駐村吧,但我覺得往台灣內部發展會是一個可以豐富自己想像跟作品內涵的一個方法,這是我這幾年所認為的。
黃:
對,我先舉一個例子,之前去韓國,他們是一個階級至很嚴格的地方,你們知道他們幾歲以上才能算是年輕藝術家嗎?35歲,所以大部分在各個藝術空間呈現的都是三十幾歲的藝術家,然後他們的計畫大概都是發展三到五年。從藝術家做計劃的長度你可以發現,越年輕的藝術家所花的時間越長,年紀越大的越短,然後到他成熟的時候,又會做超長的計畫。只要能夠得到藝術家獎,基本上都是五年以上的計畫。所以你們要考驗自己在離開學院後,三年的計劃要做三個,當你去制定一個三年計劃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工作,而這些都是你的資源。然後也不要發愁,因為台灣太少人做兩年以上的計畫,所以只要你有三年以上的計畫,那些空間跟策展人就會把你當寶,而這就是機會。 |
那剛剛說在台灣發展,不是說不管國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這裡找到發展計畫的問題、如何工作跟能夠蒐集到怎樣的資料,你才有資本、有機會去跟別人交換。所以你越有這樣的資本,你出國的機率會更高的。但最困難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在資本主義化國際藝術家的明星化,你會發現他需要的條件真的非常複雜,不只是做出好的創作,他們還有一種特質是非常會交際跟聰慧。見到人沒幾秒就會讓人感受到哇你真的非常閃亮,那如果你看到一些國際藝術家非常沉悶,那通常是被伯樂相重,而且還要是大畫廊的伯樂,這都需要一些體制跟機會的條件,但我覺得你們應該要更紮實地做好一些基本工作。
發問同學:
剛剛有講台灣的年輕藝術家在得了大獎之後會有很長的迷惘期,我想問說台灣的年輕藝術家一直處在被快速消費的狀態,這件事是在台灣很常見的事情嗎,還是全球的問題?為甚麼會在得到成功以後陷入一個徬徨期?
黃:
我覺得在台灣藝術家為甚麼會被消耗得這麼快,剛剛提到韓國的例子,那在日本,你只要念碩士班,他們幾乎都要跟家裡講他們還要學另外一個專長,也就是說他們不可能念碩士然後專門從事藝術,他們沒有這樣的想法,除非是家族裡面有人是文化人士。也就是說在接觸或發展藝術,台灣算是個非常easy的地方,相對寬鬆跟愉快,也不缺國外的資源。因為有些東南亞國家會管控這些,但在台灣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的訊息。
在台灣為甚麼會被消費的這麼快,這跟我們可以比較快接處到藝術是有關的,台灣看待藝術比較輕巧,所以北藝到大三的時候就會有畫廊的人會來看作品。
如果他們看到並相重,在大三大四就簽約,在研究所就更嚴重。有才華被賞識當然很好,但這馬上會引發一件事,就是大部分跟畫廊有合作的同學通常對課程都很難專注,會因為提早的工作而停止學習,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當停止學習而關注在工作時,要賭的是自己真的有被推進市場。台灣大部分畫廊的經營人其實很少去樹立美學問題,他願意支持學生都是為了試市場的水溫,如果他成功了就賺這一筆,因為學生很年輕很便宜,所以之後就要看命怎麼樣。如果你沒有在那裏面被耗盡精力,可以繼續創作新的主題時或許還有活路。另外關於美術館機制,要更小心的是,雙年展相對於畫廊更像一個資自由市場,更嚴苛的地方在於藝術家隨時都要有活力,都要非常聰慧,都要知道這個世界在討論甚麼。當代藝術的國際策展人去看藝術家工作室,通常不會待超過15分鐘,藝術家就必須說服他。所以當藝術家把所有的藝術生命聚焦在這些時,本來就會非常短暫,而且都是靠別人來決定。我不是說這個不能走,這些事實上也是繼續作創作需要的機制,可是有一個重點是說,要搞清楚自己在創作時最快樂跟最投入的狀態是甚麼,這需要你去捍衛。只要捍衛住就能堅持比較久,也會有更多機會。
所以不是說畫廊都很邪惡,不要跟他們接觸,不是,他們只是比較沒有主見而已。這也是為甚麼我會希望北藝可以建立起屬於自己相關美學的觀念,因為我們的市場是沒有美學觀念的,甚至我們的美術館也不會有美學觀點,那最後受損最嚴重的都藝術家自己。當美學沒有樹立起來的時候,藝術就沒有附加價值,在一手、二手市場,一下子就被耗盡了。所以我覺得不管跟甚麼樣的機構接觸跟發展,要先把自己的工作顧好來支撐想像,這很重要,要不然不會活太久。
王:
其實台灣相對來講真的是一個比較淺碟的生態啦,我們的藝術家相對年輕就可以快速的出頭。說實在國際上很少有這麼多藝術家能在碩士時期甚至進入雙年,可是這台灣環境鞭打藝術家的力道沒有像那些相對有成熟藝術環境跟市場的國家那麼重,有很嚴謹的階層跟潛規則,包括年齡、資源跟派系,我們相對來講是自由的。這也是為甚麼北藝會被認為是很厲害的地方,因為有關渡美術館,相對於其他學校的美術館是比較有制度的,在藝術家的生涯規劃上面是比較完整的,所以藝術家其實很容易被藝術圈看到,而藝術生涯的第一波高潮就出現了,然後大概就畢業了。但這之後個人的連結在哪裡?做作品的動力在哪裡?這第一波高潮是累積了二十幾年的直覺跟經驗,但要維持在持續的高潮其實很困難,如果說沒有持續的閱讀跟思考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持續看展覽、跟別人討論、沒有發展屬於自己看事情的方式跟美學觀點,很快高潮就下來了。然後開始不斷的自我反覆,形式上重複就算了,連對議題都提不出有別於他人的觀點。很快地在20歲後期到35歲中間就會消失,比較save的作法就是在第一個高潮的時候進入畫廊然後不斷重複,但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我覺得大家在創作之餘,特別是離開學校之後,如果可以還是要持續閱讀、跟別人看展覽,甚至要討論別人的作品,建立一個藝術社群,在討論中會有助於建構屬於自己的藝術觀點,這件事情在台灣真的很少在同學離開學校後繼續發展。其實像我也一樣,大家開幕結束喝完啤酒say hello以後就走了,沒有人會針對作品持續討論。大家都說:很好,這很好,就這樣。不好,這樣一點都不好,再怎麼好也有一點可以進步的地方吧。有的時候大家好話聽太多次以後就會開始玻璃心,會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有不好,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盲點呢。我覺得大家要收起一點玻璃心,可以一起跟老師或朋友多討論。特別是我進入美術館之後,我覺得蠻可惜的,可能因為是公家機關的關係,大部分的人一般就是做核銷、寫公文等等的行政,如果真的還有力氣,回家就是到一瓶啤酒,看一點床頭書就差不多要睡了。縱使美術館的同仁們具有藝術的背景,對藝術還有熱情,會在下班後多看幾個展覽就謝天謝地了,但就是要花多一點點的力道跟熱情。可是這樣子就會造成美術館像現在有點失能的狀態,如果大家離開學院後彼此又沒有多加互動,那就會變得很形式。那建宏剛剛提到面對國際策展人,我的建議是你要清楚自己在做甚麼,然後要在五分鐘之內告訴別人你到底在想甚麼、為甚麼要這樣做,五分鐘,英文。如果大家要往國際的方向走,請隨時準備好自己。
發問同學:
剛剛有講台灣的年輕藝術家在得了大獎之後會有很長的迷惘期,我想問說台灣的年輕藝術家一直處在被快速消費的狀態,這件事是在台灣很常見的事情嗎,還是全球的問題?為甚麼會在得到成功以後陷入一個徬徨期?
黃:
我覺得在台灣藝術家為甚麼會被消耗得這麼快,剛剛提到韓國的例子,那在日本,你只要念碩士班,他們幾乎都要跟家裡講他們還要學另外一個專長,也就是說他們不可能念碩士然後專門從事藝術,他們沒有這樣的想法,除非是家族裡面有人是文化人士。也就是說在接觸或發展藝術,台灣算是個非常easy的地方,相對寬鬆跟愉快,也不缺國外的資源。因為有些東南亞國家會管控這些,但在台灣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的訊息。
在台灣為甚麼會被消費的這麼快,這跟我們可以比較快接處到藝術是有關的,台灣看待藝術比較輕巧,所以北藝到大三的時候就會有畫廊的人會來看作品。
如果他們看到並相重,在大三大四就簽約,在研究所就更嚴重。有才華被賞識當然很好,但這馬上會引發一件事,就是大部分跟畫廊有合作的同學通常對課程都很難專注,會因為提早的工作而停止學習,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當停止學習而關注在工作時,要賭的是自己真的有被推進市場。台灣大部分畫廊的經營人其實很少去樹立美學問題,他願意支持學生都是為了試市場的水溫,如果他成功了就賺這一筆,因為學生很年輕很便宜,所以之後就要看命怎麼樣。如果你沒有在那裏面被耗盡精力,可以繼續創作新的主題時或許還有活路。另外關於美術館機制,要更小心的是,雙年展相對於畫廊更像一個資自由市場,更嚴苛的地方在於藝術家隨時都要有活力,都要非常聰慧,都要知道這個世界在討論甚麼。當代藝術的國際策展人去看藝術家工作室,通常不會待超過15分鐘,藝術家就必須說服他。所以當藝術家把所有的藝術生命聚焦在這些時,本來就會非常短暫,而且都是靠別人來決定。我不是說這個不能走,這些事實上也是繼續作創作需要的機制,可是有一個重點是說,要搞清楚自己在創作時最快樂跟最投入的狀態是甚麼,這需要你去捍衛。只要捍衛住就能堅持比較久,也會有更多機會。
所以不是說畫廊都很邪惡,不要跟他們接觸,不是,他們只是比較沒有主見而已。這也是為甚麼我會希望北藝可以建立起屬於自己相關美學的觀念,因為我們的市場是沒有美學觀念的,甚至我們的美術館也不會有美學觀點,那最後受損最嚴重的都藝術家自己。當美學沒有樹立起來的時候,藝術就沒有附加價值,在一手、二手市場,一下子就被耗盡了。所以我覺得不管跟甚麼樣的機構接觸跟發展,要先把自己的工作顧好來支撐想像,這很重要,要不然不會活太久。
王:
其實台灣相對來講真的是一個比較淺碟的生態啦,我們的藝術家相對年輕就可以快速的出頭。說實在國際上很少有這麼多藝術家能在碩士時期甚至進入雙年,可是這台灣環境鞭打藝術家的力道沒有像那些相對有成熟藝術環境跟市場的國家那麼重,有很嚴謹的階層跟潛規則,包括年齡、資源跟派系,我們相對來講是自由的。這也是為甚麼北藝會被認為是很厲害的地方,因為有關渡美術館,相對於其他學校的美術館是比較有制度的,在藝術家的生涯規劃上面是比較完整的,所以藝術家其實很容易被藝術圈看到,而藝術生涯的第一波高潮就出現了,然後大概就畢業了。但這之後個人的連結在哪裡?做作品的動力在哪裡?這第一波高潮是累積了二十幾年的直覺跟經驗,但要維持在持續的高潮其實很困難,如果說沒有持續的閱讀跟思考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持續看展覽、跟別人討論、沒有發展屬於自己看事情的方式跟美學觀點,很快高潮就下來了。然後開始不斷的自我反覆,形式上重複就算了,連對議題都提不出有別於他人的觀點。很快地在20歲後期到35歲中間就會消失,比較save的作法就是在第一個高潮的時候進入畫廊然後不斷重複,但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我覺得大家在創作之餘,特別是離開學校之後,如果可以還是要持續閱讀、跟別人看展覽,甚至要討論別人的作品,建立一個藝術社群,在討論中會有助於建構屬於自己的藝術觀點,這件事情在台灣真的很少在同學離開學校後繼續發展。其實像我也一樣,大家開幕結束喝完啤酒say hello以後就走了,沒有人會針對作品持續討論。大家都說:很好,這很好,就這樣。不好,這樣一點都不好,再怎麼好也有一點可以進步的地方吧。有的時候大家好話聽太多次以後就會開始玻璃心,會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有不好,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盲點呢。我覺得大家要收起一點玻璃心,可以一起跟老師或朋友多討論。特別是我進入美術館之後,我覺得蠻可惜的,可能因為是公家機關的關係,大部分的人一般就是做核銷、寫公文等等的行政,如果真的還有力氣,回家就是到一瓶啤酒,看一點床頭書就差不多要睡了。縱使美術館的同仁們具有藝術的背景,對藝術還有熱情,會在下班後多看幾個展覽就謝天謝地了,但就是要花多一點點的力道跟熱情。可是這樣子就會造成美術館像現在有點失能的狀態,如果大家離開學院後彼此又沒有多加互動,那就會變得很形式。那建宏剛剛提到面對國際策展人,我的建議是你要清楚自己在做甚麼,然後要在五分鐘之內告訴別人你到底在想甚麼、為甚麼要這樣做,五分鐘,英文。如果大家要往國際的方向走,請隨時準備好自己。
黃:
現在老師已經不會要求你們畢展要拿出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你們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展示,只是大家可能都太忙太累,對不對。然後可能很在意自己在同學眼中有沒有尊嚴,在意同學的尊嚴有沒有被保留,我覺得這都是在浪費時間。台灣的年輕人都在浪費時間在做這件事,因為覺得自己權力很小就非得照顧這些莫名其妙的情感。你們為甚麼念藝術念那麼久?或者為甚麼決定念藝術?這裡面應該有一個很核心的東西,要以此做為最重要的支柱。那我會覺得念南藝還有比較瘋狂的可能,如果不要害怕顧世勇的話(笑),因為他看作品很準,講話很狠,不喜歡的學生就不理他,你只要承受得住就可以維持對藝術的愛,要不然會懷疑自己。但念北藝的人你們對藝術的愛都被焦慮吃掉了,你們其實可以不用焦慮這麼多,因為你們身邊的人即使再偉大,又有多偉大呢。就很像剛剛問你們台灣最紅又能夠紅到哪裡呢?也就是說你們不用怕,應該要更大膽的想像你們要怎樣的藝術和關心甚麼,因為任何課題都是有可能性的。即使你今天關心瓢蟲,他可不可能開發出甚麼東西,其實都很難講,說不定哪天會發現瓢蟲可以決定人類壽命之類的。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去瘋狂的試探。
王:如果你真的想做藝術,那就是一無反顧吧,對。
黃:
當你們找到對藝術的激情或熱情,你們就要去捍衛他。捍衛的方式不是告訴老師說為甚麼這樣不行,而是要讓老師看到你真的很爽。就是老師可能覺得你怎麼做這種爛東西,可是很奇怪你怎麼那麼爽(笑),總有一天你會進步嘛,如果你一直都那麼爽你真的會說服人,真的不騙你。
王:
有些時候藝術家會怕如果沒有曝光,大家會忘記你,但其實不斷的曝光大家才會想忘記你,如果你的作品真的不錯,那麼其他藝術家、策展人或藝術從業人員一定會留下很明確的印象,縱使對於新的作品沒有確切的想象,都會想要把你邀來,因為知道你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作品,不要因為壓力而讓自己過度消耗。
黃:
我試著問一個問題,在這次畢展你們有沒有一個認知是我們真的是在藝術領域裡面發生一個事件,而不是在做畢業展,反抗學院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個學院沒有太厲害,好像只是在家裡鬥嘴一樣。你如果真的有想批判甚麼,那就真的衝到外面去。學院的框架是假的,重點還是說你們想表達甚麼。你們要用自己的熱情去生產藝術。
座談影片連結 (片長2小時9分)
現在老師已經不會要求你們畢展要拿出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你們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展示,只是大家可能都太忙太累,對不對。然後可能很在意自己在同學眼中有沒有尊嚴,在意同學的尊嚴有沒有被保留,我覺得這都是在浪費時間。台灣的年輕人都在浪費時間在做這件事,因為覺得自己權力很小就非得照顧這些莫名其妙的情感。你們為甚麼念藝術念那麼久?或者為甚麼決定念藝術?這裡面應該有一個很核心的東西,要以此做為最重要的支柱。那我會覺得念南藝還有比較瘋狂的可能,如果不要害怕顧世勇的話(笑),因為他看作品很準,講話很狠,不喜歡的學生就不理他,你只要承受得住就可以維持對藝術的愛,要不然會懷疑自己。但念北藝的人你們對藝術的愛都被焦慮吃掉了,你們其實可以不用焦慮這麼多,因為你們身邊的人即使再偉大,又有多偉大呢。就很像剛剛問你們台灣最紅又能夠紅到哪裡呢?也就是說你們不用怕,應該要更大膽的想像你們要怎樣的藝術和關心甚麼,因為任何課題都是有可能性的。即使你今天關心瓢蟲,他可不可能開發出甚麼東西,其實都很難講,說不定哪天會發現瓢蟲可以決定人類壽命之類的。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去瘋狂的試探。
王:如果你真的想做藝術,那就是一無反顧吧,對。
黃:
當你們找到對藝術的激情或熱情,你們就要去捍衛他。捍衛的方式不是告訴老師說為甚麼這樣不行,而是要讓老師看到你真的很爽。就是老師可能覺得你怎麼做這種爛東西,可是很奇怪你怎麼那麼爽(笑),總有一天你會進步嘛,如果你一直都那麼爽你真的會說服人,真的不騙你。
王:
有些時候藝術家會怕如果沒有曝光,大家會忘記你,但其實不斷的曝光大家才會想忘記你,如果你的作品真的不錯,那麼其他藝術家、策展人或藝術從業人員一定會留下很明確的印象,縱使對於新的作品沒有確切的想象,都會想要把你邀來,因為知道你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作品,不要因為壓力而讓自己過度消耗。
黃:
我試著問一個問題,在這次畢展你們有沒有一個認知是我們真的是在藝術領域裡面發生一個事件,而不是在做畢業展,反抗學院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個學院沒有太厲害,好像只是在家裡鬥嘴一樣。你如果真的有想批判甚麼,那就真的衝到外面去。學院的框架是假的,重點還是說你們想表達甚麼。你們要用自己的熱情去生產藝術。
座談影片連結 (片長2小時9分)